目前分類:親職教育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不在家,左右姊妹和爸爸在一起一整個下午,我知道爸爸絕對可以安排許多平時我比較不玩的把戲,例如會把衣服弄髒的、會把家裡搞亂的、會把zoyo搞瘋的……諸如此類的,都是爸爸擅長的怪招術。

好囉,那麼這一天他們在玩什麼呢?這一次玩得很有趣喔~適合二到六歲孩童,而且絕對不會太亂太髒,頂多廢了一件衣服,加上清潔家裡三十分鐘、清潔孩童十分鐘。

怪招一:記憶力大考驗

方法:找出十樣物品(較小孩童則少一點),讓孩子看一分鐘,接下來請他說出一分鐘前他看到什麼。兄弟姊妹一起猜謎時,一個猜、另一個負責把猜對的拿起來,這樣互動之下,遊戲就變得更有趣。

▲拿出十樣東西來玩記憶大考驗

▲猜看看,剛剛有哪十樣東西?zozo正在猜

玩這個遊戲時,發生一件好笑的事,有一局yoyo猜對的東西很多,爸爸覺得有異,觀察下才發現yoyo偷瞄答案,被發現作弊的yoyo還哈哈大笑。

 

▲yoyo偷瞄答案還在笑

怪招二:味覺的五味雜陳

方法:有四杯水,這四杯水有三杯不是純水,爸爸分別加了果糖(變成淡淡淡的甜水)、加了鹽(變成有一點鹹味的水)、加了醋(變成有一點兒酸的水),然後請zoyo舔看看,要她們說出這是加了什麼東西?

zoyo面對味覺的遊戲比較生疏,爸爸稍微用遲疑的口吻說:『是嗎?是加醋的嗎?』,左右姊妹還不太確定,這個五味雜陳的味覺遊戲,還是zoyo第一次玩呢!

▲四杯不同口味的水,要你來猜看看

▲zozo。。。這一杯到底加了什麼?

怪招三:失控的顏料

最後當然是爸爸的拿手招術,只是一遇到愛玩的左右姊妹,單純的水彩畫就會變得彩繪人生。

爸爸本來準備廣告顏料要zoyo作畫,主題是對稱的畫,但沒想到zozo yoyo就這樣從畫在紙上到滴到手上,然後直接畫在手上,這個過程實在艱辛,兩個小妮子調皮的很。

▲一開始只是用廣告顏料來畫畫

▲我們要來畫對稱的畫,右:yoyo的畫,左:zozo的畫

 

▲zozo yoyo開始在偷偷畫手

 

▲然後有顏色的手就出現了

▲最後就變成這樣子了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愛我們 ◎朱台翔

P1070024 (800x600).jpg  

一個星期二的早上六點鐘,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
早上六點打電話,一定有重要的事。
她才「喂!」了一聲,就直接說,頭一天晚上,
心血來潮,檢查了一下乳房,沒有想到,一摸,
就摸到了一個硬塊。她住在台中,但打算到
台北的和信防癌中心檢查,問一下我的看法。

我說:就我對和信的瞭解,他們的病、醫關係做
得很好,醫生、護士、工作人員都非常能站在病
人的立場提供服務。萬一是腫瘤,這個時候,就
是跟時間比賽。所以,我非常欣賞她能這麼明快
地做決定。

她掛上電話,就一個人搭車到台北,兩個姊
姊在台北等她、陪她。上午篩檢,下午乳房
攝影、超音波掃瞄,發現是實心的,醫生們馬上
開會決定,隔天就切片。三天後,看結果,證實
是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隔週的星期三,就動
了手術。從發現到動手術,前後,一共八天。

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非常獨立、很會替旁人著
想,總是不願意增加別人的負擔。 不要說別的,
光是這一次,到台北看病,就可以看出她多麼不
想麻煩家人的心情。 三個星期之內,一共跑了六
次醫院,篩檢、穿刺、被告知是惡性腫瘤,全都
是一個人來,一個人面對。

先生照常上班、兒子放暑假在家。還好,她有好
幾個姊妹,姊妹們輪流台北、台中地接送。譬如
,有一次,要到醫院,身上還帶著排血水用的引
流管,不太能走路。她的安排卻是,先生送她到
車站,搭公車,再叫姊姊到台北接她。可是,姊
妹們認為不妥,最後是姊姊開車到台中接她,陪
她看完病,再由妹妹把她送回台中。之所以這樣
安排,是怕一個人,一天之內,台北、台中連著
來回跑兩趟,吃不消。

前面五次,人的情緒起伏最大、最需要人陪伴的
時候,他先生只有在她開刀的那一天早上送她來,
等開完刀,就先回家了。第六次,是在星期六,
算起來,先生是第二次送她到醫院。

我去醫院看她,她一個人在候診室,我問:「先生
呢?」 她說:「我叫他在樓上休息。」我們兩個,
就在候診室裡聊天,聊了一陣子, 我說:「你要教
小孩怎麼樣愛我們、要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

她很敏感,說:「我跟兒子講,如果我需要幫忙,
我會跟你說。」 我說:「這樣,他是被動的。」
我看看她,接著說:「在知性學習上,我們很認真
地教小孩,從教他叫爸爸.媽媽,到ㄅㄆㄇㄈ,我們
一遍又一遍地教,很有耐性,也會講究方法。
但是,碰到愛人、照顧人的時候,我們反倒不教了。」

「事實上,我們也會等在那裡,期待他們很窩心、
很體貼地對待我們。當人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想:
『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難道還要我教你嗎?』
沒錯,就是要教。 教他怎麼樣愛我們,免得他們
將來會後悔。
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否則,我們會陷他們
於不義。
更何況,現在他學會照顧我們,將來,他才更有能
力疼愛自己的太太和小孩。」

「同樣地,先生也要教。像今天,他明明是陪著
你來的,你為什麼要叫他在樓上休息?」
朋友說:「他已經很累了,我不好意思再增加他的
負擔。」 我說:「任何一個健康人,都沒有辦法
體會、想像生病的人的痛有多痛。 你要給他機會
和你一起面對醫生、護士,面對你的病痛。同樣地,
你也要教他怎麼樣愛你、怎麼樣照顧你。免得他將來
會後悔。不然,你就會陷他於不義。」

我稍微停了一下,說:「像現在,你就是應該叫他
進來陪你一起聽醫生、護士怎麼說。」
她馬上就把先生叫進來,陪在一旁。
趁先生去繳錢的空檔,朋友跟我說:「你說得對,
我知道,我會做。」

我說:「那我就再多說一點,你能夠毫無保留地
和他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包括痛苦與無助,
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幫助,
這才是對他最大的信任,在這個被信任的基礎上,
他才可能感受到你對他真正的愛。」

隔天一早,朋友就打電話來說,昨天,分別跟兒子、
先生談過了。吃晚飯的時候,兒子竟然還會為她夾菜
。先生也打算在她要跑醫院時,請假陪她。最後,
她說:「謝謝你的提醒。」

這句話給我的感受很深 ~ 我和我婆婆的感情特好~
她在師大附中當媬姆20年,育兒很有經驗,當我
有孩子時,她教我:不管孩子拿什麼給你吃 ( 糖果
、餅干、果汁...)即使自己再不喜歡 ( 我不吃零食的
,所以我都拒絕小朋友 ) 也要吃一口,說很好吃 ,
謝謝他。

她說,孩子的心是純然的善良,有好吃的東西會
和最親的人分享。妳一直拒絕她,久之,孩子有
好吃東西就不會想到妳了。

養成小朋友凡事想到妳,將來長大離開家庭後,
吃到好吃的,或者有什麼新奇口味,特色小吃,
都不忘買妳的份,或帶妳去吃。說真的。我先生
和小姑,真的都是這樣的個性。

婆婆又接著說:當妳生病或是老的走不動時,
給你再多的錢也沒用,錢又不能吃,倒不如孩子
買一碗麵或一個包子來的受用。

兒子 3 歲讀幼幼班,有天下課我去學校接他。兒子
坐在門口穿鞋時,幼教老師一直問兒子:你不是有
東西要給媽咪?拿出來啊!

我納悶著,然後兒子從口袋拿了一大坨衛生紙出來
(約3、4張 ),我當場傻眼,衛生紙,不過當兒子小
心的將衛生紙一層一層打開時,我差點落淚,裡面
包著一根蝦味先!
原來是下午在吃點心時,兒子堅持要帶回家給媽咪吃
,老師問他為什麼?兒子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年紀小
還不太會表達 ) 可 能幼教 老師也覺得好奇吧!想要看
看兒子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才會一直督促兒子當場拿
給我,我當然給兒子面子啊!一口就把蝦味先吃下去,
雖然已經發軟了。雖然只有一根,真的好難吃。我還
是謝謝兒子,告訴他,真的好好吃哦!

不是說吃很重要,重要的是回應那份替人著想的心。

現在兒子在吃東西時,都不忘來餵我一口,然後問我:
好不好吃或好不好喝?我一定會點點頭!

所以,

不要常說:爸媽不需要你們,你們不必掛心,

要常說:爸媽需要你們的愛,你們的照顧!

勿陷兒女於不義,勿讓兒女常歎 “昊天罔極”,無以回報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告訴你,小孩子製造混亂,可以幫助他們學習

 

我家弟弟有一張照片,是他幼兒時期我最喜歡的一張之一,那時他 9 個多月,坐在嬰幼兒專用的高腳椅上,平生第一次自己動手吃番薯。那次我把番薯切成小塊,蒸熟,放到他面前,讓他自己吃。不意外的,照片上的小傢伙,滿手、 滿臉、滿身、還有高腳椅的桌面,都是番薯泥,這事件之後的清潔工作,絕不是一兩分鐘能搞定的。但照片上,弟弟笑得特別燦爛,我每次看這張照片,都覺得他的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當時我讓他在那個年齡就自己吃東西,單純是為了讓他早點學會自己吃飯,好讓我從餵飯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 的科學論文,讓我發現,我當時那麼做,居然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好處:促進弟弟的學習能力。

 

越是搞得臟兮兮,學得越快

 

美國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 的心理學專家近期研究了 72 個 1 歲多的小孩子,他們給這些小孩很多沒有固定形狀的食物,比如蘋果糊、牛奶、草莓果醬等等,同時教他們每一樣東西的名稱。通常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對於這種沒有 固定形狀的事物學得比較慢,小孩子最早學會的詞 (能講並且可以反覆的正確辨認) 都是具有固定外形的,比如爸爸、媽媽、蘋果,但是蘋果糊這類的東西,裝在圓形的碗裡就是圓形的,用湯匙舀出來就是湯匙形的,所以小朋友就學得比較慢。但這 隊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小朋友會用手去玩食物、並且弄得亂七八糟的,他們學習掌握辨認這些食物並且叫出名字的速度比不這樣做的小朋友快得多!為什麼呢? 研究者解釋說,如果在你面前放一瓶牛奶和一瓶白膠,包裝都一樣,單純用眼睛很難分辨這兩樣東西,但如果你伸手進去試一下,馬上就知道了。所以那些會玩食物 的小朋友,雖然他們會製造出亂七八糟的垃圾讓爸媽來收拾,但同時,他們用全身的感官在學習新的事物,他們的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其實,製造混亂不僅僅是小孩子的特有現象,在大孩子甚至成年人的學習過程中,也都有一個從混亂走向秩序的過程。比如美國費城的一位教師 Joshua Block 就描繪過他的一次經歷,他曾經和一家舞蹈團隊合作,教學生們創作一些特定的舞蹈動作,開始的幾天,參與這個計劃的所有學生組合都處於一種非常混亂的排練狀 態,但是經過慢慢的看似毫無邊際的摸索,他們最終都成功的達到一種有序的舞蹈狀態。荷蘭格羅寧根大學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的研究者還發現,人在處於無序的狀態下,思維是最敏銳的,因為他會想辦法簡化這個雜亂無章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大腦反應是最快的。甚至有很多非常有 成就的學者達人,他們的工作環境都是非常雜亂的,這裡面最著名的人恐怕就是愛因斯坦了。

 

所以,爸爸媽媽們別小看孩子們製造混亂的威力,他們把番薯泥抹得到處都是,他們把蛋糕丟在地上,他們用筆畫得家具牆壁一塌糊塗,他們這麼做,不僅僅 是好玩,而是在學習,用他們全身的感官在學習一切新的事物,他們還可以從混亂中吸取訊息,經過想像與組合,創造出新的玩法。爸媽們,這是孩子特有的學習方 法,不要扼殺他們的靈感。

 

提供有限制的寬鬆環境,讓孩子充分探索

 

但是,總不能為了孩子學習新事物,就讓家裡天天變成垃圾場,而當爸媽的日日做牛做馬疲於清理吧? 答案是,你不需要這麼做!給孩子製造混亂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必須是有限制的。怎麼講呢? 上面講到的那些愛荷華大學的研究者同時還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那些孩子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下學習,同樣是玩食物搞得臟兮兮,一種是在高腳椅上玩,一種是在飯 桌前面,結果學習速度大不同。猜猜哪一種比較快? 高腳椅上。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孩子都已經一歲多了,在家裡或多或少都受到過一些規則教育,他們潛意識裡知道搞得亂七八糟爸媽會生氣的,但高腳椅是一個受限制的空間,某種程度上 他們可以更加的隨心所欲,所以當孩子們被限制在高腳椅上的時候,他們會更加肆無忌憚的作亂,伴隨而來的學習效果也就更加顯著。這個現象同時也給了爸媽們一 個啟示,如果孩子在飯桌前,他可以自由行動,那麼會造成的混亂可能無限蔓延;坐在高腳椅上,他能「污染」的地方就只有那麼一塊,爸媽的清理工作也有限。所 以,畫個圈圈讓孩子盡興,他能學得好,爸媽的負擔也小些。
具體可以怎麼做,大人小孩都可以接受呢? 請看下面簡單一二三:

 

1. 一兩歲的小孩子,讓他在一個指定的範圍內,充分探索新事物;
2. 大一些的孩子,不但範圍要劃定,事後還要跟著爸媽一起清理;
3. 爸媽設好底線,危險的事情或者爸媽不能接受的「探索方式」,堅決不可以。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60923 (800x600).jpg  

12種方法,讓小孩更專心!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小孩被認為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他們可能沒辦法專心完成一樣事情,沒辦法乖乖坐著上課,會一直追問很多的問題等。比較嚴重的會被 診斷為過動症。但是每個國家、每個醫生對於過動症都有不同的標準和解讀,讓很多家長感到無所適從。其實大部份的小孩對於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都是充滿好奇心 的;他們對周遭所有的人、事、物都覺得新奇、有趣。特別在現今的社會,過多的電子產品如電視、電腦、手機等、煩囂的車聲、吵雜的人聲,都會帶給小孩太多的 刺激,導致小孩容易分心,沒辦法專注。「製作中的思想 ~ 每個小孩都必須要學的 7 種生活技能」Mind in the Making: The Seven Essential Life Skills Every Child Needs (HarperCollins, 2010) 的作者 Ellen Galinsky 認為,在這個複雜的世界,小孩必須要學習專注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因為這些技能不只對年幼的小孩很重要,它們更會影響小孩的人生。研究顯示,專注技能如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 IQ 更能預測學齡小孩的成績姑且不論小孩有沒有過動症,父母都應該從小培養小孩的專注力。其實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些小改變或是小遊戲,便可以培養小孩的注意力。

P1060924 (800x600).jpg  

1. 減少讓小孩分心的事物
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很容易會被身邊的事物所吸引,好像狗狗的叫聲、水龍頭的滴水聲、或是車子的喇叭聲等微小的東西都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要小孩專心, 首先要給他們一個寧靜、簡單的環境。房間不要放太多的雜物,不必要的佈置和玩具都要收起來,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小孩可以專心的,一次玩一個玩具,或是看一 本書。

2. 數東西
父母可以請小孩數一數桌上有幾顆蘋果、路邊有幾棵樹等。當小孩在數東西時,他們需要眼睛看著物品,嘴巴說出數字,腦袋想著順序,是訓練小孩專注力很好的活動。不管在上課的路上,旅途上,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物品讓小孩數一數,通常小孩都會覺得很有趣。

3. 吸引小孩的注意力
通常小孩不專心,是因為有別的東西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這時候,父母應該想辦法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譬如:小孩玩積木不到幾分鐘便想玩別的玩具時,父母可以改變玩法,跟小孩比賽看誰先拿到紅色的積木,或是看誰先拿到三角形的積木等;讓小孩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玩具。

4. 教導小孩觀察身邊事物
年幼的小孩會因為對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而沒辦法專注在一樣東西上。父母應該常帶小孩出門,接觸不同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常鼓勵小孩觀察身邊的事情。父 母可以利用坐長途車的時間和小孩玩遊戲,請小孩注意窗外的景色,找出不同顏色的東西、或是找出圓形的東西等。當小孩有了一個目標,他會比較有耐心和專注, 坐長途車也不會覺得無聊。

5. 讚美小孩
吃飯要坐好、說話要看著別人、要排隊等對我們大人來說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於小孩來說卻是要學習的東西。所以當小孩乖乖坐好時,安靜上課時,大人不要忘記給他們鼓勵和讚賞,讓他們知道他們做對了事情。

6. 小聲說話
太多的聲音或是太大的聲音都會帶給小孩刺激,當父母想要得到小孩的注意力時,不妨試試看把聲音壓低,小聲的跟小孩說話。小孩會因為想要聽到父母的話,而變得專注。

7. 不要打擾小孩
有些父母會喜歡動不動就叫小孩,他們不管小孩正在玩玩具,或是在看書,他們想到就會叫小孩一下。當小孩不斷的被干擾時,便很容易會分心。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小孩乖乖的自己在玩耍時,請不要打擾他。

P1060938 (800x600).jpg  

8. 提早 15~30 分鐘到學校
如果小孩上課有不專心或坐不定的狀況,家長可以提早 15~30 分鐘帶小孩去學校,在正式上課前讓小孩在校園跑一下,或是跟同學玩一下,讓小孩不會因為心情太興奮或是太緊張而沒辦法專心。平常也應該給小孩固定的戶外運動時間,因為運動可以提升小孩的專注力。

9. 用「注意暗號」
有些老師會用口哨、關燈、拍手、或是特定的音樂作為安靜、注意的暗號;重點是要先跟小朋友達成共識。剛開始小孩可能還不懂得安靜下來,經過反覆的練習後,小孩便會懂得跟隨暗號而讓自己安靜下來,專心地上課。

10. 數東西
父母可以請小孩數一數桌上有幾顆蘋果、路邊有幾棵樹等。當小孩在數東西時,他們需要眼睛看著物品,嘴巴說出數字,腦袋想著順序,是訓練小孩專注力很好的活動。不管在上課的路上,旅途上,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物品讓小孩數一數,通常小孩都會覺得很有趣。

11. 給小孩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生活
當小孩睡眠不足時,心情會煩躁或是因為過度疲累而變得興奮,難以安靜。而規律的生活可以給小孩安全感,讓小孩不會因為緊張、害怕而行為失控。

12. 訓練專注力遊戲:

「停」遊戲
小孩可以在公園或家裡走來走去,但是一聽到「停」(或是家長可以設計可愛的暗號),小孩便要停下來,要不然就算輸。

唱歌
如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小孩需要注意歌詞裡的動物,然後發出不同動物的叫聲;BINGO,唱第一次時,把 BINGO 整個字唱出來,唱第二次時,唱到最後一個字母 “O” 時以拍手代替,唱第三次時,最後兩個字母 “GO“ 以拍手代替,以此類推。

打拍子遊戲
你拍一下,小孩跟著拍一下;你拍兩下,小孩跟著拍兩下。訓練小孩的聽力。

媽媽說
媽媽在命令句前加上「媽媽說」三個字,小孩才需要跟隨;如果媽媽沒有說「媽媽說」,小孩不需要跟隨,否則算輸。

鏡子遊戲
小孩要好像看鏡子一樣重複媽媽的動作。

連連看
根據美國兒童教育遊戲網站解釋,連連看可以建立小孩的手眼協調、數字順序、專注力,因為小孩需要找數字,然後一點一點地連起來。如果小孩中途想放棄,父母可以引導他們,如「是什麽動物呢? 牠快要出現了,你來幫牠把尾巴找出來吧!」

相反詞
當你說「大」,小朋友要說「小」。相反詞遊戲可以訓練小孩的思考能力。剛開始小孩會不知道怎樣玩,但是當你給他幾次示範後,他便會知道怎麽做。你可以叫小朋友出題目,你回答,讓小孩從中學習更多的詞彙。父母可以因應小孩的年齡使用不同的詞彙。

急口令
急口令是十分有趣的遊戲,小孩會因為它獨特的音調和節奏而被吸引。剛開始小孩會跟不上,但是因為覺得好玩,所以他們會很專注的去聽、去學。

 

in媽咪 育兒新知】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 【12種方法,讓小孩更專心! 】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犯錯了,請別急著責罵,先問這八個問題】

P1060916 (800x600).jpg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 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 錯。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 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 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 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 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一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孩子犯錯了,請別急著責罵,先問這八個問題】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一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一個理性、適性、彈性的父母          

近代社會的遷變帶來了家庭結構和人際互動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的親子角色面對越來越多的衝擊,親子關係再不像往昔般單純,許多父母常困惑不解地問道:「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這麼費心關照我們,我們還不是就這樣長大了,現在的孩子,父母費心費力地照顧,問題怎麼還這麼多?」,這該是不少父母難為的「父母經」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至真的天性,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一個父母不是盡心竭力地要求自己做個稱職的好父母,不只衣食起居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對於子女的培 育管教更是殫精竭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該是每一個父母共同的心願。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見各種各類疲倦困惑的父母和他們在情緒及行 為上有了適應障礙的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時代是真的變了,比起我們的童年,我們的孩子已經生活在一個有更多的資訊媒介和生存管道的社會,溫飽早已不是他們生活重點之所在,他們也不一定要 倚賴過去社會中那種緊密相依的人脈情誼才得以生存立足,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給我們的孩子有許多機會去呈現他們自己的面貌,才使我們措手不及地感覺到孩子的 問題好像變多了。因此「好父母」的角色定義再也不像傳統中的清晰鮮明,除了天性至愛之外,還要加上智慧和知識才行。


   我 認為一個稱職的好父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循,因為每一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及他們所處的情境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但最重的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 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求,使自己先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然後我們才能在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上取得平衡,並配合現實的情境做彈性的調適,使自己和孩子的 需求同時得到較大的配合和滿足。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除非我們真的曾經用心去體會,去深思、去反省,從而了解了我們自己的身心特質與需求。否則,我們 是無法發現自己的盲點,我們往往會不假索思,未加分辨地照著我們童年被對待的方式和感受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這其中所反應的,只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好惡, 而不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需求和狀況。


  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父母經」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小時候xxx,所以我要我的孩子xxx」, 這句話所反應的,正 是這種情況:「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我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所以我也要嚴格要求我的孩子」。「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我 常有害怕失敗的壓力,所以我要我的孩子沒有失敗的挫折」。這種態度所反應的只是我們對我們會被嚴格要求的感受,並不一定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狀況和需要;有 些事是不能推己及人的,到底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也不是我們的延伸,他們沒有義務成為我們期望的滿足,若是我們未曾發現這種「關愛」背後的動機,並 加以合理的調整,我們又怎能埋怨我們盡心竭力所做的,只得到孩子毫不領情的反應呢?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將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不再有明顯絕對的「好」與「不好」,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必須藉著不斷的反省與調適, 做一個「合適」的選擇,「親子關係」的發展遲早也將反應出這種趨勢,我們「會」成為怎樣的父母,有賴於我們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選擇。願以此短文和每一位父 母互道「加油」,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教育成功的十八秘訣
(1)重視家庭生活,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
  (2)以信心、耐心和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教養孩子。

  (3)幫助孩子先從了解孩子開始。

  (4)重視幼兒教育及基礎教育。

  (5)花時間陪孩子做有益成長的事。

  (6)安排一個自然學習的環境。 

  (7)重視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

  (8)尊重孩子並給予較大的發展空間。

  (9)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培養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專心的習慣

     *規律的生活習慣         *運動的習慣

     *生活自理能力

 (10)協助孩子設定挑戰的目標。

 (11)訓練孩子做家事。

 (12)指導孩子看電視。

 (13)運用社區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14)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

 (15)鼓勵孩子,增進其自信心。

 (16)提供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並鼓勵其勤勞努力。

 (17)尊師重道。

 (18)父母教養態度一致,並以身作則。

                                   (蔡典謨教授提供)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94272810247.jpg  

  包容他的不完美                

這篇文章給人很大的啟發,每個成長中的孩子,尤其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台灣,每個孩子不都為了課業壓力所苦,希望每個『未來』的父母 ,或現今已是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孩子多些鼓勵,讚美,包容他的不完美吧!

 

待過國外,英文還考不好!?

    一位移民美國三年的女孩,因為家庭因素又回台灣讀高中。每次成績單帶回家,母親就盯著英文這一科,並露出非常不滿意的表情。幾次下來,母親按捺不住的說:「我花那麼多錢,讓你到國外讀,現在怎麼英文連八十分都考不到呢?妳在學校是怎麼混的?」女孩非常難過,她的英文在聽、說、寫三方面確實比同班同學好很多,但考試就是考不過同學,她很討厭學校那一大堆的考卷,她更討厭選擇、填充。

    有一次,分數考得有點離譜,母親竟氣得揍了她,她覺得非常沒面子。為此她悶悶不樂好多天。終於她帶小抄應考,希望分數好看一點,讓母親開心,但她失風了,被老師發現而記了一個小過,女孩痛哭流涕,她恨英文,更怕媽媽那扭曲變形的臉。放學時,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家面對媽媽!

 

考試考幾分?

    四月三日晚上,一位男孩從紐西蘭掛出一通台灣付費的國際電話,電話一接通,男孩先開口:「爸爸,沒錢了。」 中年男子急促且大聲應答著:「錢!錢!錢!考試考幾分呢?」男孩緊接著說:「四月七日就要註冊了!」 中年男子不耐煩的回答:「好啦!好啦!」雙方就此掛斷了電話。

是工作的機緣,讓我聽到以上的對白,當時心性受到極大的 波動:那父親為什麼接到遠方兒子的電話,沒有欣喜的感覺 ,卻以一種應付的態度來打發孩子?為什麼聽到兒子沒錢,爸爸不心急呢?為什麼父子間沒有問好寒暄,互相關懷對方呢?最親密的父子之間竟表現不出一點親情!

難道父親賺錢給孩子用,孩子用功以考試分數回報,就是親情的表現嗎?實在把我這顆對數字沒概念的心給弄模糊了!或許我太在乎彼此的感覺吧!

 

零分背後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保持著笑容說:「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以我的速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回家再寫也是一樣。」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

    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讚美。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有一次姊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 媽媽說從前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少一分,敲一下頭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

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而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 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最後一名,好棒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

    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分以下呢? 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

    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 ,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 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家都有一隻生氣小恐龍

IMG_3458418846963   

做童書的總編媽咪Carol從做繪本、陪孩子讀繪本的經驗中,寫下

最最真切的讀繪本心情,有溫馨、有深度思考、有淺淺的幽默,點出

大人小孩都可以體會的繪本新讀法。

 

誰家都有一隻生氣小恐龍

 

不只是大人有blue Monday情結,小孩也有!

星期一,我家荳芽一起床就一臉臭臭的,刷牙、洗臉都心不甘情不

願的,她不高興早起、做媽的我也在隱忍她的臭臉,吃早餐時,她又

愛吃不吃的,我終於忍不住發火!兇她:「妳是哪裡不高興呀?星期

一本來就要早起上學的,放假放完了呀!」

 荳芽就哭了。哭得好傷心。

 我靜靜的看她哭,一句話都不再說了。

過了一下子,我自己氣也消了,問她:「哭好了嗎?」

荳芽點點頭,用手去抹眼淚。

我又問:「那可以談了嗎?」她也點頭。

「為什麼一早起來就臉臭臭的、不開心?」

她一聽,好像我又踩到她的痛處,又哭了一陣。

後來才跟我說她累累、想睡覺……

 我想也是吧,一個小小孩,假日玩瘋了,星期一還是得配合我們大

人的作息、早早就起床來……

 這是荳芽三歲半時發生的事,那時她已經上幼稚園了。後來我想通

了,她早上起床再有那種睡不飽的臭臉,我都問她:「想不想哭一下

?」她有時點點頭,眼眶就紅了,自己坐著哭一下;有時她會搖搖頭

,自己跟我說:「不必哭哭!我可以!」

 一直到現在,她五歲了。我們早上起床都相安無事。只是有時爸爸

聽到我跟荳芽的對話,會有點哭笑不得的說:「妳們兩個真是奇葩!

還可以討論一下哭不哭喔?!」

其實,我跟荳芽是在討論情緒的事、有關於一個小孩也應該有發脾

氣的權力這件事。

大人會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錢啦……這些大大小小的事生

氣、心煩,我們覺得

很理所當然。可是小孩如果哭了、生氣了,大人就會叱責他們無理

取鬧、不乖!大人生氣叫「發脾氣」,小孩生氣叫「耍脾氣」!連用

辭都不同,帶有一些價值判斷在裡面。好像小孩生氣根本就是不應該

的!

大人是人,小孩也是人呢!憑什麼大人生氣就是正常的,小孩生氣

就是耍賴?憑什麼你煩沒錢就可以,我煩睡不飽就不行呀?

我看到《家有生氣小恐龍》這本書時,看到作者把一個生氣的小孩

畫成一隻吐火的小恐龍、還把玩具都吞掉……立刻愛得不得了,馬上

介紹我家荳芽看這書。

 小恐龍手短短的、腳短短的,長得圓圓的,像極了一個小小孩。噴

火時,自己眼睛還閉起來,感覺不是那麼兇猛,倒像是也怕被自己噴

出來的火燒到,可是又忍不住要噴火……

 小孩生氣就是這樣吧?

其實他自己也會怕呀!怕這下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被爸媽

揍一頓呀?可是--還是想生氣呀!就是忍不住!

後來小恐龍漸漸不生氣了,身體又慢慢變小了,慢慢變回來原來的

小孩身體……這一切

都會過去的,只要你給時間、等待,小恐龍還是會變回來的。

我一直期許我自己做這樣的媽媽--給小孩時間、讓她自己體會一些事、一些感覺。

 

 

在書的最後--

 

爸爸問從小恐龍變回「人形」的小孩說:「你剛剛在生氣什麼呀?」

 

小孩說:「都是媽媽啦!」

 

爸爸又問:「媽媽怎麼啦?」

 

小孩已經想不起來了,他就說:「我生氣就是生氣啦!我一定是有

很好的理由才會生氣啦!就是這樣啦!」是吧!誰生氣一定都有他自

己很好的理由吧,誰說不是呢?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兒童應避免的十大錯誤

P1050741  

美國教育專家克萊格(Craig Playstead)指出現代父母在工作與家庭間疲於奔命之時常犯的十大錯誤。父母應盡量避免這些錯誤,才能培育出一個健康、樂觀而積極的孩子。(MENAHEM KAHANA/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9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長書編譯報導)雖言天下父母心,當父母的總希望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教育子女真的並非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愛才能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有時也會因為一些無心之過對孩子造成傷害或是難以挽回的損失。

美國教育專家克萊格(Craig Playstead)便指出現代父母在工作與家庭間疲於奔命之時常犯的十大錯誤。若是為人父母都能更細心地避免以下的錯誤,才能培育出一個樂觀而積極的孩子。現在,不妨來個自我檢測,仔細的檢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

1.過度寵愛

小 孩需要父母的陪伴勝於對物質的慾望。即使父母出於好意,但一味的物質滿足,而忽略小孩對親情的渴望,這樣的缺口會造成心靈愈來愈空虛,得不到滿足。沒有親 情作後盾,將來更無法應付人生中的諸多不如意。從孩子年幼時即灌輸他們知足及感恩的人生態度,並在孩子需要溫暖與鼓勵時在旁給予鼓勵及支持,比一切物質的 東西都來得重要。

2.未適時教導自律

如果平時孩子在家時未適時地教導其行為規範,那麼孩子在別人家時也會同樣的不安份。何 況,在別人家裡更應注意良好的規矩,和別人應對禮儀也應該是父母不可忽視的責任。否則,會對以後和他們接觸的人造成困擾,包括親屬、教練、老師以及他們自 己交往的朋友。因此從小約法三章才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3.未和老師保持聯繫

除了自己家裡,小孩待在學校的這段時間也在塑造將來的人格,所以父母對於班上師生的情況也應多加瞭解與關心。即使工作再忙,請假和老師見個面也是值得的。況且老師也會因你的關心而更樂於和你聯繫,一起幫助小孩在各方面的發展。

4.過度地獎勵

有針對性的鼓勵遠勝於「凡事有獎」的方式。當小孩表現亮眼時,鼓勵他再接再厲,可以幫他建立自尊。但若為一個小小的成就而開個大派對,則會扭曲他對真正成就的定義。

5.未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做日常家事不應按件計酬。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全力維護居家的整潔與秩序。如果願意額外的付出可以用零用金來獎賞。並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適量地增加家務。如此一來,不僅能減輕家長的負擔,也能藉此奠定他們日後完成大學學業與完成份內工作的能力。

6.不貫徹承諾

如果你已下了禁足令,你一定要說到做到。在生活中對小孩子做承諾和執行處罰可能有些傷神,但是建立誠信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一再的毀約,那以後你所說的孩子都不會認真的看待。當他們再也不信任父母時,那將會是一個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

7.未建立良好夫妻互動模式

夫 妻之間善待彼此也是善待子女的一種方式。如果夫妻任何一方總是一有爭論就大吼大叫,就等同在教你的小孩如法炮製。長期下來,也將影響到他們日後人際關係的 發展與夫妻的相處模式。因為他們會很快的學會了你的錯誤示範而將你平日的諄諄教誨拋諸腦後。反之,如果父母互相敬愛,那麼子女會喜歡家的溫暖,不管外頭的 世界如何,他們知道家永遠是他們最安全的避風港。

8.未設立合理的期望

小孩的天性好動,兩、三歲的女兒肯定無法如公主般端坐並陪你們外出享用一頓美好的晚餐。而那壯碩卻只愛吹單簧管的兒子也肯定無法成為你一直憧憬的足球明星。放棄自己所有不切實際的妄想,才能看見孩子快樂的成長。

9.未教導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人生觀

如 果父母對待子女一直像小嬰兒一樣的照料著,那麼在他們調教下的小孩會顯得脆弱無助。長大後也就很自然的忽視了認真工作和獨立自主的價值。現代小孩茶來伸 手,飯來張口,連房間都要父母幫忙整理,還不時得救急安慰他們的受傷心靈。真正愛他們就是從頭教育他們加強自我應變的能力並堅強起來。

10.未讓孩子保有自我特性

孩 子終究還是孩子,不要加諸太多大人的觀點給他們。即使你原先立志要嫁給有錢人的夢碎了,也不要強制自己的女兒為你圓夢。即使穿金戴玉適合你,可不見得適合 於她。這樣你可能覺得日子十分無趣。然而,子女確有保留自我茁壯的權利和前進的空間。何況,摸索著前進對他們已經很難了,更不應消耗他們的青春在取悅你的 份上。讓他們找到自己適合的路,對他們才是最有利的。

由於少子化的現象日趨普遍,也造就了所謂的新一代「直升機父母」。意指過度介入, 一心期望造就「完美兒童」的父母。這些父母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天下雜誌曾指出:這類的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 不管,每天在孩子上空盤旋,並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可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因此,教育孩子切不可急進;無論太過與不及均不是良好的教育模式。唯有理智的教育,良好的示範與溝通才能建立起與孩子溝通的最佳管道。誠如天下雜誌所言: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需要另一種新教養與新價值,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81757658958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吃冰淇淋,我就不可以?」略微感冒的姊姊放聲大哭。

「媽媽最偏心,都不陪我,每天只顧著抱弟弟喝奶奶。」哥哥吵著說。

「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先洗澡,哥哥就可以不洗澡、看《海綿寶寶》。」妹妹向爸爸抗議。

「阿公最偏心,為什麼姊姊的生日蛋糕比我的大,禮物比我貴?」弟弟向阿嬤抱怨。

當孩子不時表達「偏心、不公平」的抗議時,在這些隻字片語中,父母覺察到什麼樣的訊息?關於「偏心、不公平」這回事,父母如同走在鋼索上,孩子的情緒風一吹,動輒得咎,一不小心就失足掉入親子衝突的深淵中。

「偏 心、不公平」有時是孩子心理的一種感受,大人從對待孩子中,學習如何公平不偏心,無疑是種自我覺察與問題解決的親職教養過程。在每個「偏心、不公平」的聲 音背後,多少也反映著孩子內心裡一聲聲「看我、看我」的呼喚,以及掂一掂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量。當孩子說大人偏心、不公平,怎麼辦?以下八點建議任您選 擇、組合,在行動之後,找尋親子間最適切的平衡與對待。

1. 平衡最公平

有些孩子總會抱怨:「爸爸,為什麼每次回家你都先跟姊姊打招呼?」「媽媽,為什麼每次你都先問弟弟要不要出去玩?」有時孩子覺得父母偏心、不公平,往往來自於:為什麼你總是先和姊姊說,不是對我說;為什麼你總是先問弟弟,不先問我。

對於這些微詞,您或許大不以為然,孩子幹嘛這麼愛計較,誰先?誰後?有什麼差別,還不都一樣?但是,在微妙的親子互動中,父母習慣先向誰說,對有些孩子來說,是件敏感的事情,因為他覺得被忽略了。

建 議您,在即將與孩子對話時,隨時提醒自己在說話與招呼的次序上,平衡一下順序。有時先叫姊姊,後叫弟弟;有時先叫弟弟,後叫姊姊,孩子會覺得舒服些。例 如,車子行駛在國道五號上,想和孩子分享沿途景色,您可先開口:「姊姊、弟弟你們看,遠遠的海中央是龜山島耶。」隨後,再調整說:「弟弟、姊姊你們看,前 面就是雪山隧道囉。」

2. 約會最公平

有些孩子總是抗議:「你都不陪我?只陪弟弟(或其他兄弟姊妹)?」在孩子眼中,有時看待父母與其他手足的關係,總容易覺得大人特別關心對方,覺得自己似乎少了些什麼。有時孩子希望父母給自己的關注是全部,而不是兄弟姊妹剩下的。

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其實在時間的河流中,蘊藏著許多零碎的美好時光。這些短至十五分鐘、長至一小時或半天的時間,足以讓父母選擇與孩子其中之一,進行親子兩人的約會獨處時光。對孩子來說,小小的兩人約會獨處,是大大的幸福享受。例如,妹妹睡午覺時,媽媽就陪姊姊讀繪本;當哥哥還在安親班,爸爸就陪弟弟散散步。

3. 揪團最公平

有些孩子總希望父母能將目光與注意全投注在自己身上,看待父母對手足之間的反應,非常敏感。為了減緩孩子太過於注意父母對誰比較公平、比較偏心,父母可嘗試另一種生活選擇:以全員出動、揪團號召的方式,讓孩子們能感受到全家共同體  驗的凝聚感,降低對於個別需要被注意的感受。建議您,平時可多使用「大家一起吃飯囉!」「走,一起出門曬曬太陽。」「全家一起出動,逛大賣場囉!」等。

4. 讚美最公平

當 孩子常掛著父母「偏心、不公平」的言語,多少也反映孩子較聚焦在父母如何看待彼此,而忽略了手足之間的美好相處。孩子其實很不喜歡父母在手足之間說:「你 如何如何不好,要向哥哥姊姊學習乖一點、懂事一點。」並非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細數手足的優點與好表現,而是儘量將這些正向能量與手足之間的關係做連結,多 引導孩子去看見對方與自己的好關係。例如:「姊姊好棒唷,能幫弟弟復習功課。」「妹妹好厲害喔,總會唱歌來逗哥哥開心。」「哇!你們姊妹倆騎腳踏車的畫面 好美喔」。

5. 解決最公平

有時孩子抱怨父母偏心、不公平,是因為父母在 處理手足爭執或衝突時,覺得自己受到不平的對待。而這可能來自於父母不假思索的要求,例如:「你是哥哥,就讓弟弟嘛!」「你已經有那麼多貼紙了,給妹妹一 張會怎樣?」當孩子彼此之間爭吵著:「不公平、不公平,為什麼每次都是你先?」此時,父母不用急著馬上介入兄弟姊妹的爭執,先觀察孩子如何解決。

如果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還無法解決,此時再引導或提供適合孩子的解決方式。 例如,當孩子搶著要貼紙,久久爭執不下,或許您可以提議:先選的人選一張,隨後選的人可以挑兩張,再由剛剛先選的人再挑一張。誰先選(第一、四張),誰後 選(第二、三張),就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決定。

6. 同理最公平

有時父 母對於孩子老愛抱怨「偏心、不公平」,很容易顯得不耐,進而習慣以理所當然的語氣回應:「你是姊姊,本來就應該讓弟弟。」「妹妹這麼小,我不抱她?難道要 抱你?都讀國小了,還這麼不懂事!」這些看似義正詞嚴,其實聽在孩子耳裡,無疑是將親子溝通的門重重的拉下,甚至於將門栓鎖住,不再和您往來。

嘗試去體驗孩子對於父母偏心可能存在的感受,就像父母穿上孩子的衣服,是否因尺寸不合而覺得不舒服。試著幫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媽媽猜,是不是我常常抱弟弟,你覺得我很偏心,所以嫉妒,甚至於難過?」「爸爸猜,你會感到不滿或委屈,應該是怪我常常要求你得讓弟弟?」

7. 表達最公平

當 孩子常脫口說出:「偏心、不公平」,您可以反問孩子什麼是公平?試著讓孩子說說看自己的想法。有時,孩子受限於年齡的發展,對於公平的想法較為表面,特別 是對於物質或權利的分配,往往傾向於「你有,我也要有;我有,你最好沒有;我沒有,你也不能有」。什麼是公平?聽聽孩子怎麼說。從孩子的陳述當中,可以讓 我們仔細推敲並了解孩子的公平概念是否成熟。當然,讓孩子合理的說出心中的抱怨,總是一扇情緒的抒解窗口。或許,在孩子的想法表達中,還真能讓我們看見: 自認的公平,還真不公平。

8. 體貼最公平

當孩子說「偏心、不公平」時,父母也許會理直氣壯的認為「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來的偏心不偏心?但話題一轉,想想另一半比較疼誰?愛誰?護誰?您似乎又會斬釘截鐵的表示「你媽媽最疼弟弟」、「你爸爸最愛姊姊」之類的話。

請 記得,不要刻意在孩子面前說誰疼誰。這些話語,在孩子的耳際反覆傳來傳去時,其實很容易讓孩子在心中對於父母存在著不同的感受,當然偏心、不公平的感覺就 油然而生。只是,如果孩子不斷詢問您:「爸爸最疼誰?」「媽媽最愛誰?」或許您可試著四兩撥千斤的回應:「當然女生最愛姊姊,男生最疼弟弟囉。」

偏心,很自然;公平,不容易。父母若懂得欣賞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適性的對待,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及手足的用心,覺得自己的確被公平對待,進而也能為兄弟姊妹之情加溫。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2-12 Web only    文/李岳霞

「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手足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自然也是我們最先結怨的「死對頭」。不論我們是三歲或九十三歲,似乎很難擺脫從小吵到大的「宿命」。

根據美國《真實簡單》雜誌,小朋友吵架的點和大人想的不一樣。我們都以為小孩吵架不外就是在爭寵、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但《社會發展》期刊曾發表過的一項手足吵架的研究,卻發現事實完全相反。

* 小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

最 能引發學齡手足鬥爭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東西」,如玩具、三輪車等。「為了讓爸媽注意自己」這個原因反而墊底。小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被平 等對待」,而他們對比對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沒有「拿到一模一樣大小的蛋糕」、「一樣多的樂高積木」、「有沒有分到爸媽另一隻腿上的寶座」……絕不是大人眼 中芝麻綠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沒想過要計較這些事,但對於老大來說,「家裡多了一個寶寶就好像先生對太太說,我要娶小老婆,從今以後,你們要一起擁有我一樣,」《兒童與青少年手足關係》作者、心理學家麥弗斯基(Avidan Milevsky)生動勾勒出手足間的微妙情結。

* 2~4歲手足,每10分鐘吵一次架

美 國親職教練、作家瑪克罕(Laura Markham)從手足互動的研究發現:年紀愈小的小孩,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或尚未發展同理心時,就愈容易用放大鏡去看他人與自己個性上的差異,而這會 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她舉例3~7歲小孩搶玩具(一方搶走,另一方再搶回來)的頻率,平均一小時會發生3.5次,但2~4歲年段的幼兒發生這類爭吵的頻率 更高,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

那爸媽該怎麼辦呢?難不成要拿量尺出來分餅乾?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家庭關係的教授克雷瑪(Laurie Kramer)要爸媽安心,如果父母願意好好跟孩子解釋差異背後的原因,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不同的小孩需要不一樣的對待」。譬如,對老大說:「小寶寶還 不像你這麼能幹,現階段很多事都沒辦法自己來,需要爸爸比較多的幫忙,這只是暫時的。」或者,妹妹看到姊姊有新衣服,而自己沒有,媽媽可以說:「姊姊也是 穿別人給的舊衣服,但這次拿到的舊褲子已經磨破了,媽媽才買新的給她。」

* 九歲前吵架不能不管

如 果小孩已吵到不可開交、大聲尖叫的地步時,爸媽可千萬不要以為「讓他們自己解決就好」。美國賓州大學促進人類發展預防研究中心的教授芬柏格(Mark Feinberg)表示,九歲以下的小孩衝突管理的技巧還不成熟,沒有大人正向的引導,很容易陷入沒有建設性、鬼打牆的爭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 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會覺得反正沒有解決或不和好也沒關係。因此,孩子年幼時,爸媽還是要積極當調停者,讓孩 子都有機會發言把事發經過說一遍,協助他們一起發想解決的辦法,甚至協商輪流退讓。當孩子成功解決爭執時,也不忘鼓勵他們:「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愈來愈好 了!」這過程當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罰站耗時,卻是值得的投資,因為你在訓練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自己處理衝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進來協調,可以選擇心情比較平靜、不趕時間時再介入會比較好。但若小孩打起來、有肢體上衝突時,父母無論如何都要介入,芬柏格提醒。

IMG_0255  
  

文章標籤

南屯大興里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